2022年5月15日,第二届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层论坛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金融科技赋能投资者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守军、中国银保监会创新部处长程庚黎、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维久、太平金融科技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正位、北京银行首席信息官龚伟华、中国建设银行数字化建设办公室资深副经理陈光波、蚂蚁基金总经理林思思等出席论坛。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主持开幕式。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守军首先致辞。他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今年即将迎来120周年华诞的北京师范大学,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卓越教师培养;牢记使命,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北京师范大学于2021年开设金融科技本科专业,是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的积极响应。过去一年中,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与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开展三方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希望未来进一步整合社会各界资源,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学科专业建设,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可行方案。
中国银保监会创新部程庚黎处长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他指出虽然金融科技推动金融机构、销售渠道以及金融产品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但金融服务和消费者保护的本质没有改变,金融科技的本质属性是金融没有改变。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是金融服务永恒的主题,也是金融监管不变的要求。金融科技时代的变与不变,启迪我们坚持不变的基本原则,解决变化的具体问题,比如市场主体要切实承担起金融投资者教育责任,要紧密结合消费者权益的新内涵做好消保工作,要善用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消费者保护质效。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维久对长期关心和支持首都金融发展的各位领导和专业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他阐述了北京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发展实践:一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与科技产业基础扎实,叠加和融合优势突出;二是推进完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北京市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资源丰富,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积极为金融科技人才发展谋划优质环境,把北京建设成为高水平的金融科技人才高地;三是提高广大金融消费者金融科技素养和风险意识,引导从业机构落实主体责任,用负责任的科技创新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胡海峰主持上半场的主题发言。
北京银行首席信息官龚伟华的发言主题是深化数字化转型,拥抱金融科技新浪潮。他指出,银行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使命,抓住数字化转型这个重要机遇,打造新的一流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在赋能实体经济、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数据治理、防控金融风险四个方面。作为根植首都的金融企业,北京银行紧跟国家的发展战略、首都的城市建设、产业转型的创新步伐,从科技治理打造数字京行、持续提升加快业务发展步伐、标准先行打造数据治理体系、精准敏捷构建智能风控体系、筑牢基础打造技术能力底座、坚持初心持续深化共赢生态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太平金融科技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健的发言围绕科技赋能保险消费者服务升级。近年来在客户方面或者市场方面,保险业客户的价值主张、消费者行为和服务诉求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场景化的主动消费和线上化服务成为保险消费的新常态。金融科技在保险主业的创新应用既帮助保险服务的提供者更懂消费者,也推动了保险消费者教育从而让消费者更懂保险。太平集团通过“5+1”立体化客户服务体系、运营流程数字化再造,以及医康养和金融科技两个生态圈建设,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更有温度的保险服务,并在服务全流程加强消费者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时建议在数据资产应用、技术能力提升、组织创新和数字安全等基础性的方面做好工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与大家分享了他最新的学术研究“数据替代抵押”,聚焦的问题是数据在信贷决策当中发挥的作用。一是数据怎么替代抵押,与传统风险评估模型相比,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大科技信贷风险评估模型从很多非传统变量(比如行为变量和实时变量)中挖掘出对预测信用违约有帮助的信息。二是数据替代抵押成为一种新的信用信贷决策机制,为普惠型的小微信贷或者个人信贷提供了可能性,还能为那些缺乏财务数据和抵押资产,甚至没有信用的白户提供贷款。此外,数据替代抵押在宏观上可以减弱“金融加速器”机制,增强金融的稳定性。
中国建设银行数字化建设办公室资深副经理陈光波的发言主题是数字时代投资者教育的挑战与实践。他指出:第一,投资者教育具有人民性和时代性;第二,投资者教育是财富时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内容;第三,投资者教育应与时俱进,久久为功。陈光波认为,数字时代投资者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客户体验和风控合规的平衡、精准识别客户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矛盾平衡、做好投资者保护成本和社会成本综合的平衡,以及数字化经营和员工合规的矛盾平衡。他介绍了建设银行在数字化经营过程当中如何融入投资者教育的探索,强调了数字化时代做好投资者服务是个新课题。
蚂蚁基金总经理林思思的发言围绕关注理财行为,改善投资获得感等方面。她表示,蚂蚁基金面对的是海量普通个人客户,与大部分线下渠道和专业渠道相比,投资成熟度较弱。投资者的应当收益和实得收益之间的巨大差异背后本质上是行为鸿沟、认知鸿沟。大众理财用户往往高度关注选择产品带来的收益,而非常容易忽视交易行为带来的磨损。因此,蚂蚁基金非常希望帮助投资者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更好选品、均衡配置和长期投资。蚂蚁基金建立了面向投资者的服务体系,更好地帮助投资者在认知方法和理念上成长。
下半场主题发言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科技项目主任江婕主持。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正位的发言主题是金融素养与投资者教育。他首先阐释了什么是金融素养,以及怎样度量金融素养,通过国际对比指出我国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总体尚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关于金融素养的一系列学术研究,包括金融素养的缺失会带来投资行为的偏差,金融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收入阶层的跃迁,基金理财不能完全代替个人的金融素养等。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比如建立科学的金融知识评价体系,建立金融教育信息和资源的分享平台等。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高峰与大家分享了金融科技与基金投资的研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探讨互联网第三方平台是否能够提升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第三方平台的便捷性低成本,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过度交易,增加交易的总成本,增加交易出错的概率,从而降低投资回报率。研究表明,传统渠道和第三方渠道投资者的基金投资收益差异主要受交易次数的影响。交易越频繁,投资收益越低。这一结果告诉我们,适当提高交易摩擦并不一定是坏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卢瑞昌的发言主要围绕社会网络异质性与投资者保护。他基于中国某家P2P平台数据研究了社会网络差异性与本地偏好的关系,发现投资者具有普遍的本地偏好(贷款给本地的投资者),并且该偏好会导致更差的投资收益,而且,认知维度和信任维度越高的投资者上述现象越严重。研究提出,在做投资者保护时,应该充分理解和利用投资者社会网络结构的异质性,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能的纠偏方案:一是对投资者进行针对性的行为干预;二是加入第三方中介校正。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胡聪慧的发言聚焦智能投顾与个人基金投资。智能投顾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在金融投资领域的重要应用,他从三个方面分享了研究,一是智能投顾对客户理财投资绩效的影响,二是智能投顾对客户自主投资的影响,三是智能投顾的普惠性。研究结果发现,智能投顾组合具有更低的波动性和更高的收益风险比,帮助客户规避投资行为偏误,优化客户自主基金投资行为,碎片化、反复式的内容触达和潜移默化的行为纠偏和引导,是智能投顾实现投资者教育的路径。但智能投顾的普惠价值,仍需通过基金销售行业改革和投资者教育加强来实现。
集体合影
5月15日恰逢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具有特殊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金融科技本科专业以及金融专硕学生100余人线上参加了会议,同时社会各界6000余人通过学说平台观看了会议直播。
供稿:兰茹佳
责编:江婕
审核:蔡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