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MBA京师人文论坛之“明师”系列第三讲举行
2019年10月25日(周五)晚19:00,“中国制造是如何炼成的”——北师大MBA京师人文论坛之“明师”系列第三讲顺利举行。主讲人龚江辉,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网络作家。本期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孙川主持。
主讲人龚江辉
主持人孙川
龚江辉首先列举两种关于中国制造水平争议的矛盾观点,引入话题。从数据的相对性的角度,龚教授对“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论述,表达了个人独到的见解。他以火电设备为例,从一五计划时期的自力更生,八九十年代的技术引进,再到如今走在世界前列,介绍了中国制造的变迁。
接着,龚江辉具体介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五个阶段。“一五”计划时期,在苏联帮助下,中国形成初步的工业化基础。1958-1978,在国外封锁的条件下,以自力更生为主,中国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填补国内工业空白。1978-1999,改革开放以后的技术发展路径,遵循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国外先进技术,乡镇企业和沿海加工工业快速发展,形成庞大的工业规模。新世纪的制造业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各个方面瞄准世界前列,采取引进专利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法,占据国际市场。中国制造业不再是填补空白,而是在参与国际竞争。2012年以后,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冲击全球制造业顶峰。
龚教授基于“产业公地理论”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问题。他指出中国竞争地位的上升,源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产业规模扩大,制造业集聚,形成了大量的产业集群和完整产业链,具有无可替代的规模经济优势。针对中国制造业外迁与影响这一热点问题,龚江辉认为制造业外迁是正常现象,对我国制造业影响小。制造业外迁规模总体可控,外迁产业属于国内面临淘汰的低端产业,而且迁入国无法形成产业配套。新技术革命导致全球产业分布出现新趋势,中国制造的奇迹难以复制。
最后,龚江辉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客观审视,理性分析;树立信心,拒绝焦虑;沉着应对,奋发图强”作为讲座内容的整体总结。
互动环节现场听众踊跃发言。龚教授结合数据、事例,一一予以耐心解答,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在热烈的掌声中,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北师大MBA整合优势资源在近期推出多场“明师”系列讲座,欢迎持续关注,真诚欢迎您的到来!